当前位置:首页 > 产品知识
产品知识
产品知识
糖生物学与糖工程综述
发布日期:2008-01-16 作者:格莱克
对糖类的再认识
    糖、蛋白质、核酸是涉及生命活动本质的三类重要生物分子。在生命活动的过程中,糖作为能量物质及结构物质的作用早已被人们所熟悉。随着分子生物学及细胞生物学的发展,糖的其它诸多生物功能不断被认识。糖不仅可以多糖或游离寡糖的形式直接参与生命过程,而且可以作为糖复合物,如糖蛋白、蛋白多糖及糖脂等参与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此外,糖复合物还与许多疾病,如癌症、细菌和病毒感染等疾病有着密切的关系,有关糖的研究将成为未来生命科学中的中心研究课题之一。
    由于糖分子自身的结构特点,使得对糖的研究工作非常复杂,因此有关糖类生化的研究远落后于蛋白质和核酸的研究水平,目前在糖化学中顺序测定的分析技术、合成方法学和空间结构技术等,从总体上讲还只相当于60~70 年代蛋白质和核酸研究的水平。对糖类的研究工作与对蛋白质和核酸的研究工作相比,不论是在我国,还是在国外都是一个薄弱的环节。但由于糖的许多引人瞩目的生物功能,使得近几年来关于糖的研究逐步活跃起来,尤其是关于糖生物学的研究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展,英国、美国、日本等国家在糖类研究工作方面进展较快。
    100多年前德国著名科学家E. Fisher就开始研究糖类。1923年M.Heidelberger 和T. Oswld提出细菌的抗原是由糖类物质组成而不是蛋白质。从上世纪 60年代起,人们发现糖类物质具有多方面和复杂的生物活性,如细胞间的通讯、识别相互作用,胚胎的发生、转移,信号的传递,细胞的运动与黏附,抗微生物的黏附与感染及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等等。20世纪70年代开始了糖化学(Carbohydrate Chemistry) 和生物化学交叉研究,因此诞生了糖生物学(Glycobiology)这门新学科。
    糖生物学研究的领域是糖化学、糖链生物合成、糖链在生物体系中的功能、糖链操作技术等。在后基因时代DNA重组技术在糖生物学中得到应用,重组技术使参与寡糖和蛋白聚糖组装、加工和降解过程的酶分子鉴定以及对识别糖分子结构的植物、动物凝集素的鉴定成为可能。糖分子能促进新生蛋白质折叠和辨别淋巴细胞、粒细胞在循环中穿行的方向,聚糖组装错误引发遗传性疾病等都说明了研究糖复合物是生命科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糖复合物(glycoconjuate)是糖类和蛋白质或脂类形成的共价结合物,近年来又发现了蛋白质—糖—脂质三者的共价结合物。Glycoconjugate也可译为糖缀合物(结合物)或复合糖(complex carbohydrate)。
    糖类在生物体中不仅作为能源(如淀粉和糖原)或结构组分(如蛋白聚糖或纤维素),而且担负着极为重要的生物功能。一个含有4个特定糖基的四糖在理论上可有3万余种异构体。这是因为肽的连接都是氨基酸的α-氨基和α-羧基连接的肽键,一个氨基酸残基只能在氨基侧链各形成一个肽链,一般不会形成分支肽链,核苷酸也都是3ˊ,5ˊ-磷酸二酯键连接,也不可能存在分支的核酸。但是寡糖中二个糖基的互相连接可以有1→2、1→3、1→4、1→6等不同方式,一个糖残基和相邻残基有时可形成4个糖苷键,从而使糖链分支,而且糖基还有α,β异头碳构型,更造成了连接键的复杂性。可以说,具有相同残基数量的寡糖和肽或寡核苷酸相比,前者含有更多的信息。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糖复合物中的寡糖是体内重要的信息分子,对人类的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一类重要的治疗药物。
糖类物质作为药物的主要功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糖类物质能维持机体免疫系统的动态平衡,当机体免疫系统受损或功能低下时多糖和寡糖能刺激各种免疫细胞成熟、分化和繁殖,使机体免疫系统恢复平衡,免疫系统又能行使正常的监视、消灭外源性异物的功能,这些异物包括病原微生物、癌细胞、自身衰老死亡的细胞等。
    2.多糖、寡糖药物降血糖的作用
    有些多糖是β受体激动剂,通过第二信使将信息传递到线粒体,使糖的氧化利用加速,引起降血糖。糖类物质降血糖的另一个机理是由于糖类药物都极易溶于水,口服后在肠道内吸水膨胀占据肠道空间并形成膜覆盖住肠道,减缓食物的吸收速度,控制住餐后血糖的飙升。德国拜耳集团研制开发的阿卡波糖是一种肠道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它抑制肠道α-葡萄糖苷酶,阻断从食物中水解单糖降低胰岛α-葡萄糖苷酶的负担。
    3.抗辐射
    动物实验证明有些多糖能刺激造血干细胞、粒细胞—聚噬细胞集落和脊髓中造血细胞的产生,所以具有抗辐射升高白细胞的作用。
    4.抗病毒作用
    多糖具有抗艾滋病病毒的作用。HIV-1病毒对人体的侵袭首先是对辅助性淋巴细胞(即CD4细胞)的吸附。某些硫酸化的多糖能阻断HIV对辅助性淋巴细胞(即CD4细胞)的黏附,起到屏蔽效应。对幽门螺旋杆菌的抗菌作用与抗病毒机理相似,也是阻止幽门螺旋杆菌依附到胃肠道,防止了细菌的感染。
    5.抗类风湿关节炎的糖类药物
    缺乏IgG半乳糖型分子的人是类风湿关节炎侵袭的对象,同样也包括肺结核、麻风、病节性回肠炎和类肉瘤的病人。美国Greenwish制药公司已开发出以糖类为基础的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药物,其中WG-80126在1994年就开始了Ⅲ期临床试验,是具有免疫调节、抗增殖和抗炎特征的糖类药物。
    6.以糖类物质为基础的疫苗 
    寡糖与载体蛋白质耦合所得的疫苗——被验证是高度有效的。如b型流感噬血杆菌在幼儿中引起急性下呼吸道感染,这种流感病毒致死率达10%,还在60%的患儿中引起细菌性脊髓灰质炎(脑膜炎)(病毒引起的脊髓灰质炎导致小儿麻痹),存活下来的儿童也往往带有终身残疾。在20世纪90年代,研究证明一种由Hib衍生的寡糖和蛋白质载体耦合缀合物形式的疫苗,Hib疫苗在发达国家已成为计划免疫的疫苗,Hib感染的发病率下降了95%。还有癌疫苗也是以糖为基础的疫苗,这些疫苗是用癌细胞表面存在的寡糖免疫制成的。    
    中医中药是中国的国宝,中草药含有大量的水溶性物质,就是多糖和寡糖。中草药传统的服药途径是水煎,水煎过程即是提取糖的过程,进入到病人体内的中草药组分是糖类物质,起的作用也与多糖寡糖作用相似,其作用多方面、持久温和。把生命科学的最新进展、研究成果、新技术应用到糖类药物研究与开发上,就会创造出为人类健康做出贡献的新药,同时也会给中药现代化开拓了新方向、新领域、新技术。 
糖生物学与糖工程的兴起  
    近年来糖的研究在国际引起了日益广泛的重视,对糖及糖缀合物的研究已逐渐成为生物学研究领域中的新的热点,一些发达国家尤其重视这一研究。
    英国牛津大学生化系设有Glycobiology Unit,于1992年改称Glycobiology Institute,该所的Raymond Dwek教授在1988年《生化年评》上发表了题为“Glycobiology”综述[1],并在同年创建Oxford GlycoSystem 专门研制生产有关糖的试剂。牛津大学出版社则于1991年创建了“Glycobiology”专业杂志。
    日本政府科技厅在1989年提出关于“糖工程基础与应用研究推进战略”的咨询,经过专家评议提出了详尽的推进战略方案,并在1991年由科技厅、厚生省、农林水产省、通商产业省联合实施“糖工程前沿计划”,该计划为投资数百亿日元的15年计划,内容包括“糖工程(Glycotechnology)”和“糖生物学”,后者又分为“糖分子生物学(Glycomolecular Biology)”和“糖细胞生物学(Glyco Cell Biology)”。同时成立了“糖工程研究协议会”作为协调机构,主席为木幡阳(A.Kobata)。该协议会编辑出版了《糖锁工学》专著(680页)[2],并早在1989年就创刊了专门的杂志“ Trends in Glycoscience and Glycotechnology”(TIGG)。
    美国的佐治亚大学在1986年创建复合糖研究中心(CCRC),建立复合糖结构数据库CCSD,其计算机计划也称CarbBank Project。在90年底有糖结构数据6000个,到92年有结构数据9200个(包含在20000个记录中),到92年底的记录达到22000个[3]。
    瑞典则早在1983年就创建了“BioCarb”集团,下设5个分公司,研究复合糖的结构和生物功能,其中四个设在瑞典Lund大学附近(BioCarb Technology,BioCarb Diagnostics,BioCarb Chemical和MonoCarb),另一个应用医学研究中心在美国靠近NIH的地方,后改名为MicroCarb,该集团重点研究哺乳动物和微生物细胞表面受体、癌有关抗体、自身抗体疾病以及复合糖的结构分析试剂和合成[4]。
    丹麦、荷兰、德国、瑞士、法国、加拿大等国的研究组都有领先的研究,分别为(1)用计算机进行糖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分析(2)糖氨聚糖的三维NMR分析并合成其功能域(3)糖的合成(4)糖蛋白糖链合成的基础研究和用糖基转移酶进行修饰(5)糖氨聚酶的功能域合成和酶法合成(6)用合成的糖链生产单克隆抗体等[2]。
    国际会议也已召开多次。1993年5月在旧金山由美国Cambridge Healthtech Institute(CHI)主持召开了首届“国际糖工程会议”。大会主席G.W.Hart宣称“生物化学中最后一个巨大前沿:糖生物学的时代正在加速来临!”[5]。当年9月又在NIH召开了“Glycobiology:New perspectives on Human Disease”会议。[6]1994年2月在旧金山召开了“第2届糖生物学讨论会”,大会论文摘要已发表在《Glycobiology》上。第2届“Glycotechnology”年会则仍由CHI主持,于1994年5月在美国加州La Jolla召开。大会概况第一个报告仍由G.W.Hart作题为“糖生物学是生物医学和生物化学交叉点的新前沿”。1994年6月在挪威召开第一届国际多糖工程会议,内容为微生物胞外多糖(exoplysaccharide)遗传、生物合成、结构与功能及特征。日本学者称90年的糖工程是继70年代的基因工程和80年代的蛋白质工程之后的第3个前沿领域,并将是21世纪的热点。
 
糖生物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随着多种模式生物和人类基因组测序工作的完成,揭示人类基因功能已成为当前生命科学研究的重大主题,标志着后基因组时代的来临。在后基因组时代生命科学研究所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基因功能的阐明。 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构成细胞的生物大分子除核酸外,还有蛋白质、脂类和糖链。
    基因对细胞生命活动的调控是由基因所编码的蛋白质及其所合成的脂类和糖链来体现的,因此基因功能的阐明不仅需要进行功能基因组学(functional genomics) 研究,而且还必须开展功能蛋白质组学(functional proteomics) 和功能糖组学(functional glycomics) 研究。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最新成果表明,人类基因组中只有约3 万个基因,远远低于传统认为的10 万个基因的数目。 而3 万个基因本身所携带的信息又如何构成人体这样一个异常复杂的动态系统呢? 原核单细胞大肠杆菌1 分为2、2 分为4、4 分为8 ⋯⋯,在对数生长期几个小时就可达到细胞数(108—109) /ml 。 而一个受精卵由1 分为2、2 分为4、4 分为8、8 分为16 个细胞,不但要互相结合,还必须保持合理的空间配置和时间进程。人类从受精卵细胞发育成为一个约40~50 兆个细胞集团的个体,不仅要经历受精卵细胞的分裂增殖和有规律的细胞分化、分化细胞的合理立体配置和组织形成等一系列发育过程,还必须通过组织间的相互控制来维持动态的生命活动,这些都涉及细胞间的识别、调控。因此,要阐明由基因调控的这一复杂生命过程,就必须从细胞表面的基因产物蛋白质、脂类和糖链的功能及基因对这些大分子的调控入手。
    糖缀合物糖链大多在细胞表面和细胞分泌的蛋白上,它们不仅可通过糖基化影响蛋白质功能,更重要的是还与细胞通讯、信号传递密切相关。 糖链的合成是由基因编码的酶催化的,据估计哺乳动物细胞基因组中约有0. 5 %—1 %的基因参与糖链的合成与代谢,与参与蛋白磷酸化的基因数量相当。 而这些基因如何调控糖链的合成以及基因所编码的生命信息如何通过糖链来体现还是一个有待探索的命题。
    著名生物学家Ajit Varki 指出:“在即将到来的‘后基因组学时代’中,当人们越来越多地将注意力集中到完整器官或生物体的发育和生理学的分子机制时,糖链生物学功能将会更加显而易见。” 糖链的生物学功能是通过糖链对蛋白质功能的修饰、糖缀合物糖链与蛋白质的识别来实现的。 可以预见,随着糖链在生命活动中的功能和调控机制研究的深入,必将极大地促进功能基因组学和蛋白组学的研究。因此,糖生物学是全面揭示生命本质所不可缺少的分支,是21 世纪生命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均与糖缀合物糖链的合成与代谢相关。 然而我们对疾病和发育过程中糖缀合物结构与功能关系的理解还非常幼稚。 线虫和果蝇研究的进展为我们了解发育过程中糖缀合物的功能提供了模式生物,另外蛋白质组学、基因组学和糖组学的现代研究方法研究糖基化与疾病的关系也将极大地推动糖生物学研究。 比如基因剔除和基因芯片技术在糖链功能和调控研究中的应用,将会加快糖生物学研究的步伐,糖基转移酶基因剔除小鼠在糖链功能研究上已发挥作用。 可以预料糖基转移酶及其它糖链代谢酶基因探针基因芯片的开发,将有力推动糖链调控的分析;各种糖链结构的糖库建立也将为糖链参与的细胞识别提供有力工具,而这些都必须以糖生物学研究为基础。 为此,各国科学家都在致力于糖链结构分析和合成方法学上的突破,为糖链的功能分析提供技术支持,同时糖链的功能研究又集中在细胞水平上糖链的调控和识别机制的研究。 毫无疑问,只有在方法学上有所突破、在功能研究上获得更多的基础数据积累,开展功能糖组学研究的时代才能真正来临,也才是人类揭示自身全部基因功能的最后时刻。
    目前糖生物学研究中要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是糖链结构分析和合成方法的建立。 在糖链的分析上需要建立高分辨率、快速的序列测定和构象研究方法及模型;在合成上需要建立高效的方法。 但糖链的结构分析和合成很难像核酸和蛋白质那样完全靠化学方法解决,因此化学方法和酶反应相结合是发展趋势;在功能研究方面,主要还是研究糖链合成与代谢途径和糖链在细胞内、细胞间的功能,其前沿领域为糖基化、蛋白质与糖链的相互作用及糖在微生物感染中的作用三个领域。
糖工程学
    20世纪90年代诞生的糖工程是研究糖缀合物糖链的结构、功能和代谢调控及其应用的一门学科,与蛋白质工程和基因工程等学科一样同属生物技术的范畴;其基础研究部分也称糖生物学。目前糖工程的研究仍处于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阶段。
    近年的研究表明,无论是在基本的生命过程中,如受精、发生、发育、分化、神经系统、免疫系统恒态的维持方面,还是在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如炎症及自身免疫疾病、老化、癌细胞异常增殖及转移、病原体感染、植物与病原菌相互作用等过程中都涉及糖链的参与。糖链在这些生命和疾病过程中起特异性的识别和介导的作用。
    随糖链生物学功能的研究与阐明,多种糖链相关药物正在开发,有些已走向临床。糖生物学基础研究的进展也使糖工程研究逐步走向成熟。近年来糖工程研究进展非常快,但由于糖链功能的多种多样,对糖链结构功能研究不过是近10多年才取的突破,仍需进行大量的基础及应用基础研究才能真正使糖工程走向产业化。因此在今后的10多年中糖生物学与糖工程将是从基础研究走向应用的重要阶段,可以相信到2020年更多的糖链生物学功能将被阐明、糖链在疾病过程中的作用也将为人们广泛了解,将会有大量的糖工程药物诞生并为人类健康服务。
    国内在糖生物学与糖工程方面起步较晚,基础也相当薄弱,在“九五”期间在糖生物学基础研究与糖工程应用研究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从整体水平看,与世界同行还有一定差距,因此今后的10-15年对中国的糖生物学与糖工程研究也是非常关键的时期,我们能否在基础研究上获得一批原创性的成果、我们能否形成中国的糖工程产业,将取决于我们是否能对该领域足够重视。
    2020年本学科、行业科技发展目标及分析糖工程研究中应予以关注的几个发展方向
    1.糖基化的研究
糖基化主要研究糖链合成、代谢相关酶:糖基转移酶和糖苷酶的结构、功能及调控。糖基化的研究不仅可从理论上阐明糖链的表达调控及其生物学作用,而且是糖工程产业化的基础。该领域内值得关注的方向有:(1)糖基转移酶、糖昔酶等的结构功能研究;(2)糖基化表达宿主的构建。
    2.细胞私附分子
糖链在生命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主要是通过糖链对蛋白质功能的修饰和糖链与蛋白质的识别来实现的。糖链所携带的信号被细胞表面的细胞私附分子识别后引发相应生物过程,因此对糖链与细胞私附分子间的识别及生物学作用研究,将揭示生命本质、阐明疾病机制,该领域的研究药物开发前景非常好。糖链及糖链与蛋白相互作用的构象研究也是非常有前景的研究方向,在此基础上可设计出新的药物。
    3.微生物感染过程中的糖微生物
感染的第一步是在细胞表面私附并定植,而大多数微生物在细胞表面的黏附是由糖链介导的。在微生物感染时由微生物细胞表面的蛋白adhesin识别被感染细胞表面的糖缀合物糖链,找出微生物识别的糖链便可开发出疫苗和抗感染药物。
另外,病原微生物的细胞壁中及细胞外膜、病毒外壳蛋白上的糖链也往往是这些微生物形成感染的重要因素,而且一些微生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还形成了模拟人细胞糖链杭原的结构,逃避人体免疫系统的攻击,在一定条件下又会诱发自身免疫疾病。因此对微生物感染过程中糖链代谢及其在感染过程中的作用的研究必将为抗微生物感染药物开发提供新的途径。
    4.糖链的操作技术
糖链化学合成的任务仍然是发展、完善糖库合成策略,通过构建完备的糖库为生物学功能的分析及糖药物的筛选提供工具;而生物技术作为大量制备生物活性糖链的技术会逐步走向成熟,是糖工程迈向实用的基础。其中微生物糖链合成代谢及功能的阐明,不仅有助于理解微生物感染机制、为杭感染药物开发提供靶位,而且微生物来源的糖基转移酶、糖昔酶和其它糖链代谢辅助酶将会成为糖工程研究、应用的工具酶。
    5.高通量糖链结构分析方法的建立
开展糖链结构与功能研究,结构测定是基础,尽管国内外已发展建立了多种糖链结构分析的方法,但仅是对中性糖的测定技术较成熟,而酸性糖的测定仍是世界性的难题。因此,高分辨率、快速、灵敏的糖链分离、分析新方法的建立也是糖链结构与功能研究的重要基础和保证。
各国政府对糖生物学研究的支持
    日 本
    1989年日本创刊了《糖科学与糖工程动态》(TIGG)杂志。同年日本政府科学技术厅提出关于“糖工程基础与应用研究推进战略”的咨询,经过专家评议后成为详尽的战略方案,于1991年由科学技术厅、厚生省、农林水产省和通商产业省联合实施“糖工程前沿计划”,总投资达百亿日元。该计划包括:糖工程和糖生物学。后者又分为糖分子生物学、糖细胞生物学。同时,成立了“糖工程研究协议会”作为协调机构。这协议会编辑出版了专著《糖工程学》。 日本政府和学术界认为,他们在蛋白质和核酸等领域已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因而对糖类研究给予相当的重视,希望能在糖类这一学科上和欧美一争高下。在1988 年日本就建立了一个论坛:“糖类正在来临的时代”,并创刊了《糖科学和糖工程学动态》杂志。此后还出版了很多专著和专辑。1998 年12 月日文期刊《蛋白质核酸酵素》又出版了一期糖生物学专辑。在这一专辑中共刊登了53 篇文章,除了作为附录的最后一篇文章是介绍各种类型的糖链结构外,其它的文章被分为5个专题:糖链信号的产生、糖链信号的破译、生物活性糖链和邻近方式的信号转导、参与分化和疾病发生的糖链识别及糖工程学和糖生物学的前沿和应用。日本政府对糖生物学的研究给予了大力支持,1989 年日本政府科学技术厅提出关于“糖工程基础与应用研究推进战略”的咨询,经过专家评议提出了详尽的推进战略方案,并于1991 年由科技厅、厚生省、农林水产省、通商产业省等联合实施“糖工程前沿计划”,这是投资数百亿日元的15 年计划,包括糖工程和糖生物学(分为“糖分子生物学”和“糖细胞生物学)。同时,成立了“糖工程研究协议会”作为协调机构,主席为A.Kobata,该协议会编辑出版了《糖工程学》专著,由于日本对该领域的重视,已取得大量研究成果,走在该领域研究的国际前列。日本经济产业省又决定从2001 年4月起启动一项人体细胞糖链的研究,寻找合成糖链的酶基因,然后解析糖链的功能,计划4 年完成,仅糖基转移酶的克隆就投资80亿日元。
 
  美国
    美国能源部资助佐治亚大学于1986年创建复合糖研究中心和复合糖结构数据库,其计算机计划称CarbBank Project ,1990年底仅有糖结构数据6×103个,到1996 年该数据库已有记录4. 2×104多个,目前该数据库已移至Glycominds(www. glycominds. net)。在线虫基因组研究完成后,作为基因组和蛋白质组研究的延伸,美国新罕布什大学化学系的结构生物学研究中心启动了一项“线虫糖组学研究”计划,分析测定线虫的糖组(Glycome) (定义为细胞内所有的糖链组分)、开展糖组学(Glycomics)研究(即研究糖链的表达和调控),目的在于确定基因所携带的遗传信息与其功能之间的关系。美国Scripps 研究所的Paulson和USCD的Varki 等几位著名糖生物学家组织了一个“功能糖组学”研究项目,向美国NIH/ NIGM申请基金,于2001 年9 月正式启动,参与该计划的41位科学家来自美国、英国、德国、法国、加拿大、丹麦、瑞典和俄罗斯的27个研究机构,是一个多学科、多机构的国际性计划,项目的总体目标是阐明由蛋白质——糖链相互作用所介导的细胞通讯机制。其它包括印度、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也都有相应的计划。
 
    欧 洲
    欧洲也不甘落后,为协调欧洲的糖研究与开发,强化欧洲在糖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商品方面与美日竞争的能力,1993年11月欧盟成立了欧洲糖工作小组,其任务是起草“欧洲糖研究开发平台”的报告,该报告起草过程中广泛征询了欧洲从事糖研究与生产的研究机构和公司的意见,并于1994 年6 月提交欧盟负责科技的第十二司DGXII;欧盟遂在其1994—1998 年的研究计划中启动了“欧洲糖研究开发平台”,由欧盟和企业投资,其二级平台有:天然多糖、有机原材料糖、分子识别过程中的糖缀合物、动物来源的糖聚合物、微生物来源的糖聚合物及糖和食品,平台的职能是:通讯、信息共享、协调及知识管理,该计划得到了欧洲研究机构和企业的大力支持。
 
国内研究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目前尚未形成“糖生物学、糖化学及寡糖工程”相关的研究机构组织及研究战略。“八五”期间组织召开了数次相关的学术讨论会, 98年8月以国家科技部、中科院支持下以“糖生物学与糖工程的前景”为主题召开103次香山学术会,主要是以从事化学及医学的学者为主, 这次会议将加速我国糖工程及糖生物学的发展。99年9月在香山召开“XiangshanScience Conferences on Glycoconjugates and Human Health”。
    我国该领域研究起步并不晚, 如中科院上海生化所在糖药物研究方面;中科院上海有机所及北京医科大学在寡聚糖链的化学合成方面; 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在寡糖结构研究、寡糖生物制备及其应用方面;中科院微生物所在蛋白质的糖基化及糖苷酶等方面;上海医科大学的糖复合物与疾病的关系研究方面;上海交大在糖基化及糖研究的方法学方面; 大连医科大学在糖免疫及微生态制剂等方面均取得一些令人欣喜的成绩, 但总体发展速度较慢, 从事相关研究的单位及学者相对较少, 并且学科间渗透较差, 缺乏交流。研究基础及方法手段落后, 与日、美、欧洲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 限制了研究工作的发展, 急待系统地建立一套糖分析、制备、分离、纯化、结构鉴定及生物过程中其活性研究的现代分析研究方法。

 

地址:辽宁省大连市黄浦路911号中科
院高新技术推广中心大厦401室
电话:+86-411-84696551
+86-411-84667836
传真:+86-411-84666625
邮箱:cg0411@163.com

版权所有:大连中科格莱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辽ICP备案号14016351 技术支持:致远科技